荞麦杆(荞麦杆灰有哪些用途)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荞麦杆和荞麦杆灰有哪些用途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荞麦杆以及荞麦杆灰有哪些用途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荞麦趣事经典散文

这是我乡下偏远的山村。山里人淳朴,但也固执。他们热爱土地,便不愿让人忘了这片土地,更不愿忘了这土地的庄稼和作物。

早些年,这里流传一个笑话,人们常常用这笑话警示后人。让人记住这片土地。

据说,早在不知什么年代,这里出了个大学生。那大学生念完了书,便回家看望父母。父亲知道消息后,便去接他。路上,父亲替他挑了行李,他在后面跟了走。快到村子时,经过一片山坡地,山坡地上种满荞麦。那大学生见了荞麦就问父亲:“这红杆杆打白花是啥子东西呀?”父亲听了他那一口外地腔,当时就生了气,随即把那挑子一撂,口里骂一声:“你这忘本的东西,荞麦都不认识了,可别跟了我回家丢人!”说完,就兀自一个人回了家。留下那儿子呆楞楞望着荞麦看了半天。

这事,很快便在邻近村子传为笑话。但人们笑话的不是父亲,而是孩子。后来,偶有谁家孩子不念家的,或者离了家就忘了乡音的,那父母就会教训一句:“你也不知道‘红杆杆打白花是啥子东西’了吧!”有孩子听不明白,便望着父母发呆。但其他人听了,却都戏谑地笑。

当然,现在的孩子,已很少有人听说荞麦了。能认识并见过荞麦的,那就更少。

荞麦,茎红色,杆有节,开白色小花。但往往花开多而结籽少。据说,荞麦花的结籽率,往往不及荞麦花的百分之十。那些结不了籽的荞麦花,花闭了后也不谢落,就留在了枝梢上。于是,当荞麦成熟以后,那枝梢上便既结着荞麦籽,也留下了干秕的荞麦花。

荞麦籽深褐色,三角棱形,这也是荞麦与其它农作物明显不同的一大特征。当然,还有另一大特征,那就是荞麦的“杆”,也就是茎。其它农作物的杆,都是青绿色;唯有荞麦的杆,却是独一家的红色。所以,也怪不得那孩子念了几年书回来就闹了笑话了。

当然,这笑话也只是乡邻里的一个流传,谁也不知道有多大真实可信性。

荞麦喜荫凉耐干旱,生长期短,常常被种在山坡地里。早些年土地紧缺,便常常种在早收的红薯地里,然后在荞麦成熟前,往荞麦垅里间种小麦,让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

荞麦的籽极易脱落,所以收获时,庄稼人特别小心。荞麦收割后,不能放倒在地,常常一丛丛码起来,籽朝上杆朝下堆着,然后用粪箕夹了,一担担挑回家。

集体时,常常大清早把荞麦割了,然后挑到村前的晒谷场上,把荞麦摊开来往场上晒了。下午晒干了后,便用禾架轻轻一敲,荞麦粒就全脱落了。然后用一个简陋的木树杈把荞麦杆往旁边一叉,扬在一起堆起来。于是场上就只剩下脱下来的荞麦粒了。于是过筛、扬灰,清理掉荞麦里面的花叶和灰尘,然后将干净的荞麦粒收进仓,庄稼人也就收工回家了。场上,便只留下脱掉了粒的荞麦杆堆。

于是跟了父母一起出来玩的孩子们,便再也不愿回家,他们又找到了他们天性的乐趣。他们爬上那麦杆堆又蹦又跳。然后围着那麦杆堆不停地转圈、追逐、嬉戏、捉迷藏。于是也闹出许多笑话。

那一回,村里的小山子跟小伙伴们玩捉迷藏,他忽然发现那搭起的荞麦杆堆得很蓬松,于是他偷偷地掏了一个洞,自个儿钻进荞麦杆堆里藏起来,并用一些荞麦杆敷在上面,遮住洞口。他在里面藏了好久,一声都不敢吭。外面的人怎么找也没有找着他。他于是很得意,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没有人能够找得到的地方。他在里面屏住呼吸,任凭外面怎么吵,他都不敢出一声。但渐渐地,他觉得外面的'吵嚷声越来越稀落,接着就变得很安静了。他再也憋不住,便慢慢地钻出麦杆堆,却发现外面一个人都不见了。

伙伴们见找不着他,便都觉得很沮丧,于是一个个回家了。他出来时见不着人,一看便急了,一个人就觉得很害怕,于是放声便哭了起来。

父母听到哭声,这才找过来。扫去他沾了满头满脸的荞麦花和叶,然后将他带回家。回到家里后,父母就大骂他的那些小伙伴们,说他们捉弄了他。他的小伙伴们听了,便三天没有理他。

孩时的淘气,总给人留下许多笑话。但孩时的贪吃和挑食,又总觉得自己特别委屈。

荞麦不是好吃食,那只是那个年代,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偶尔拿来充饥的一种补充。偶尔吃上一两顿,倒觉得味道挺好,也很新鲜。但吃多了,就渐渐觉得吃不下去。

荞麦粗糙、味涩。在我们那地方,荞麦的吃法有三种。但都是用石磨磨成粉,然后用一个细眼儿的筛子筛了,把粉筛落在簸箕(一种很大的圆簸箕)里,剥离浮在筛子上面的荞麦壳和皮。然后将粉倒进一个盆里,掺上水和了,做成荞麦粑。

若是蒸了吃,便少放些水,以便于捏成个,然后一个个搁在锅里蒸了。若是煎了吃,便调得稀些,以便于倒进沾了油的锅里后,能淌得开些。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先在锅里烧上一锅水,然后把水烧开了,就慢慢地倒入荞麦粉,一边倒一边搅,直搅成不硬不稀的荞麦糊粑粑。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常常是这样搅了吃的时候多。这样简单、方便,也便于掺进其它东西。

后来吃多了,渐渐就厌了,便常常不爱吃。于是父母便想出办法,在荞麦里掺进南瓜一起熬了,或者在磨荞麦粉时,在荞麦里掺进晒干的红薯米一起磨成粉。那样,磨出来的粉做成荞麦粑后,就会更甜些,我们就更爱吃。后来有邻里吃了我们家的荞麦粑就感到奇怪,问我家的荞麦粑怎么比她们家的荞麦粑甜。母亲听了就笑笑。那邻里一再追问,母亲就把实情说了。那邻里听了也就笑了。母亲说:“这也里家中孩子多了,逼出来的办法。”后来,村里人便都跟了这么做。其实,只为了应付孩子。

荞麦粑难吃,也更难做。那时候的荞麦粉,大都是用手摇的石磨磨的。我们那儿叫推磨。有时候,母亲一个人推磨费劲,便让我帮了推。而我,总是找个借口便躲了。

人都这样,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犯腻;再吃不了的东西偶尔吃一顿也会觉得味美、新鲜。在我们每天都吃着精粮的今天,我们的膳食家和营养学家们一再提倡多吃粗粮,并一再强调粗粮的营养价值。如果你不排斥,荞麦也许是一种选择。

如果你也不认识荞麦,那我告诉你:那“红杆杆打白花”的,便是荞麦。如果再结有三角棱形带褐色的籽,那就更是荞麦无疑了。

对,没错,这就是荞麦——“红杆杆打白花”!

岁月冷霜月半弯日志

那时候我坐在高高的玉米堆上,我裹着玉米的金黄,我变成了金童,赤着身子,一次次爬到半坡都被散架的玉米堆推下来。父亲和几个扬场的老手,扬着刚刚脱离出来玉米,玉米粒沾着秋天的寒气在风中慢慢洒落,重重落在麦场上。透过长长的弧线,我看见父亲两鬓的汗珠一颗一颗的,比玉米粒还大,那时候我就想,长大了我也要扬玉米,扬出父亲面前那样一大堆一大堆的玉米!

秋天早早来到了村庄,树上的枣儿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地里的糜子和荞麦抻着脖子,荞麦的叶子已经全部落光了,头顶上三三两两的籽粒儿无精打采的像是快要支撑不住了。父亲将队里的劳力分成两半,早上趁着露珠,所有的劳力统统下地割荞麦。说是割,其实是拔,谚语里有:千劲荞麦万劲糜子,意思是荞麦杆很脆,没有糜子杆那么柔韧。地里的荞麦上铺着厚厚的霜。

有霜没霜,到了八月十三这都算过了八月中了。随着秋收、秋种,转眼就到九月底,早晨人呼出去的气都白茫茫的。地上的青草弓着腰,麻雀缩着脑袋,蓬散着羽毛,远远看去就像结在树上的一枚枚风中摇曳的干果。父亲总是半夜起来,我被他剧烈的咳嗽声吵醒。父亲使劲抽着鹰骨头做的旱烟锅,劣质的旱烟呛得父亲在炕上颤栗起来。

母亲翻过身来用手拍着父亲的背,父亲的汗衫不时因为身体的震动而从身上滑落下来,母亲掖着父亲的汗衫有些愠怒,抱怨父亲,那么熏的少吸一口就把你饿死了?父亲干脆坐起来,把母亲推进被窝,为母亲盖好被子。父亲这时才点起煤油灯,再次填满旱烟,从炕席子下抽出一根麻杆子,红红的火焰映着父亲惆怅的脸。

父亲说:“荞麦见霜籽粒落光,荞麦结着三个半籽不说,都落光了,今年麦子欠收,苞谷又遭干旱,国家的公粮任务都成问题,哪有社员的。看来就只能指望地里的谷子和荞麦糜子了,糜子还行,唉!今年光景又不好。”父亲又一次重重地叹了口气。父亲是生产队长,生产队不算大,土地不算多。但祁连山的雪水有时候就像营养不良的`奶妈,愣是挤不出一滴雨水来。

秋天的早上,村庄慵懒的醒来。三三两两的社员从村庄的周围涌来,父亲坐在大榆树底下,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父亲早早来到这儿,他每天的号令就是把老榆树上的这半截铁轨,一根半截钢筋长年累月的敲出声来。累年的敲打,铁轨上留下一处深深的瘢痕。钟声不紧不慢,晃晃悠悠,犹如岁月,贫瘠而无力。

钟声响过三遍之后,生产队的劳力前前后后都算到齐了。所有的劳力赶在天大亮之前要下地,全部在荞麦地里排好阵势,各就各位,地里手拔荞麦的声音不亚于镰刀的声音。零零散散的荞麦横亘在大地上,荞麦红红的杆分明是拔荞麦的人手心里捋出的血。荞麦地里撒着秋萝卜,家乡人叫“红甜儿蛋”。这种萝卜脆而甜,个头不大,但能放住,搁一个冬天都不坏。这也是父辈们冬天赖以见吃的菜蔬。

太阳高高的升起来了,一大片一大片的荞麦地空空的冒着热气。坐在埂上休息的人们剥着秋萝卜的皮,咔嚓咔嚓生吃着,算是充充饥解解渴。拔完一片荞麦就开始拔糜子了。糜子和荞麦属于复种,是小麦收完后下播的。但大都是冬小麦收后的茬地,正是头伏,浇过水后三天就能播种了。糜子下种的时候必须在茬地里地里撒上碳铵一类的短效化肥,再把糜子种均匀的撒两遍就开始犁地了。家乡有句话说:荞麦糜子撞破皮子。意思就是下种不要深。荞麦是等把地犁过后,在开始在墒地里撒,然后用木头耙把土墒耙平就行了。糜子属于谷类作物,碾下皮来的谷子叫小米,糜子碾下皮来叫黄米。糜子的米比谷子的米稍大些,米质也没小米的那么好。糜子上了场,可把的糜子摆开挑选,头大而且杆子硬的,把糜子捋下来,分给社员扎条帚,用来家里打扫卫生。糜子和谷子打下来不给国家交,全都分给社员食用。

这一年秋,雨水多,糜子丰收,丰收的糜子弥补了地里欠收的荞麦。吃过早饭之后,父亲又到老榆树底下敲那半截铁轨,咣咣的声音催促着社员碗里清洌洌的小米汤,小米汤上漂浮着地里的胡萝卜和土豆。这个季节,生产队里的胡萝卜和土豆还没下来,但每家每户碗里都有这货色。

父亲知道这是咋回事。上午的活开始了,任务是打枣。男的手持一根长棍,女的提着家里的芨芨草编制的筐。壮年的男子爬树,年纪大一点的敲打挨着地上的树枝。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过后,地上厚厚的一层枣子,女人们围在树下,嘴里吃手里捡,磨磨蹭蹭半天捡不上半筐。打枣的男人们蹲在一起抽着旱烟,你一口我一口,他们已经吃腻了枣子,抽一口烟,换换口味。父亲开始耍脾气,先是骂年轻的女人,骂得女人们面面相觑,憋了半天的尿也不敢尿去。霎时,树下就像刮起了龙卷风,只见树叶不见枣。

深秋的日子短的就像剪掉了半截,没干多少活就到了吃晌午饭的时候了。打枣的男人开始往架子车装枣子,女人们陆陆续续回家做饭。往年打枣的时候,父亲都要检查捡枣子的女人,口袋里的枣子都要搜出来交公。今年父亲没有这么做,父亲看着女人们鼓鼓的口袋,佯装没有看见。或许父亲动了恻隐之心。

上年秋天,二哥和一群伙伴放学回家,在外生产队的树上顺便摘了几个枣子,结果叫那个队的队长赶上来用枣树枝把二哥揍了一顿。那年头,糜子碾下来的糠都要推成面粉做馍馍,鲜枣简直就是稀罕物。父亲没有骂二哥,二哥倒吓得不敢回家吃饭,害得母亲和父亲四处找了一个下午。

那天中午,父亲和母亲都没吃饭。当记忆一步步逼近我的时候,我在秋天的大地上仿佛看见父亲低着头,琢磨着秋天的庄稼和来年的希望。当然,那也是一个生产队的希望!

荞麦杆能喂奶山羊吗?

荞麦杆应该不能够为山羊,因为山羊吃的是嫩草,节麦杆是硬的山羊应该是不会选择吃这样的东西。

回望麦地散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回望麦地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回望麦地散文 篇1

麦收季节的乡下,麦垅间氤氲着成熟的麦香,一畦畦的金黄麦穗倒伏在镰刀的青锋下,我的勤劳的乡人正在田间收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汗水凝成碱花,脊背泛透油亮,我的乡人以一种成熟的姿势与庄稼站成同一种风景。

一年一度,我的乡人就这样躬作于畎亩之间,收获起两个季节的沉甸甸的期翼,他们的脸上往往漾溢出一种农人的富足。而那时我只是一个拾穗的少年,拣寻着父辈们劳作后的遗落,他们不愿任何一穗成熟麦子得不到收获,于是那些撒落在田间的饱满的穗头便经一个个孩子的手归入到竹篮,最后归入到乡间的麦场上和那垛垛金黄的土地的恩赐一样享受我的乡人们幸福的眸光。

回望麦地,怀想旧日的岁月,我深感一种泥土的芬香和乡情的厚重。我是农家的孩子,饱经农忙的磨砺,如今生活在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再也感受不到那种土地的温馨,只有在一年几次的探家时才复悟一种田园的温情。在广袤而博大的麦野里,我寻觅我血液中流淌的根音,大野之上,那些跃动在阳光下我的乡人的身影,牵引出我激情似火的吟唱和温柔似水的情思。那些躬作劳碌的身影已成为我生命深处的景象,自儿时就刻印心田,永难忘记。

回望麦地,麦地不远处就是我的家园,故居墙壁剥落却温馨祥和。生于斯,长于斯,我总站在家园的庭院望远处的麦田,我是麦田的守望者。因为时时看到它,甚至为耕种土地的劳苦而生出厌恨它的情绪,如今我离开了家园,背叛了我的麦田。随着居住城市的时间增长,麦田渐又成为我的一种诱惑,麦香使我流涎,割麦的姿势让我动情,那是怎样一幅幅生命运动的舞蹈,随一茬茬麦穗的倒下,农具发出悦耳的金属之音,我的乡人们双眸明亮,收获的喜悦洞穿他们的心房。

回望麦地,每每望着那黄灿灿待割的麦子,我就禁不住想起早逝诗人海子的关于土地与麦子的诗:“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是这样美丽而负伤的麦子,吐着芬芳,站在山岗上”。诗人是那样热爱歌诵他的乡村和麦田,在诗人眼里麦子已具有活生生的生命,而我的勤劳的乡人们不懂得,也不会想到海子的诗,他们只是收获,获得那种粮食的富足。不过他们也以本身的勤劳实践了海子的诗,有生命的麦子吐着芬芳已不在山岗上等待而进入了我的乡人的粮仓,找到了它们应有的归宿。不像歌诵它们的悲情诗人海子,他的生命的归宿让人落泪。回望麦地,回顾我生命深处的幅幅景象,我总感到有一种声音在呼唤:回望,不忘记过去,麦地,那永远是你魂绕梦牵的地方。

回望麦地散文 篇2

前几天,我回老家去山上看了回麦地。盘旋的山路没了往日的宁静,有的尽是满载沙土的大卡车高了调子的鸣笛声和咔嚓的刹车声。一路尘雾团团,山不是绿的,草不是绿的似乎凡是绿的都染上了土黄。麦地里矗立着电线杆,工人们正在紧张地修建太阳能发电厂。我心中隐隐作痛,不停地念叨:麦地就要消失了。

我强忍泪水,环顾四周,心中一遍遍清检自家的麦地。地边上绿草莹莹,花红柳绿,蛐蛐叫个不停,蜜蜂蝴蝶飞来飞去。它们失去金黄麦浪的翻滚声,割小麦的沙沙声,小孩的嬉笑声,农家人的欢笑声。显得有些呆滞、木讷,失去往日的活力。

我静静地回忆着每一片麦地中故事。父亲种麦的打骂声,母亲锄麦的唠叨声,爷爷割麦的叫喊声,似乎变成一生的财富。我慢慢地梳理头绪,编织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定格在我的脑海深处,一遍遍巡回放映,足够我一生去铭记,去品味。

抬头再看看麦地,电线杆是那样刺眼,令人怀恨在心。耳边又想起父亲的吆喝声、打骂声和马蹄声,是那样悦耳动听。父亲、骡子和麦地构成一幅美丽的耕耘图,充满诗情画意,回味无穷。

这是我的第一幅画:父亲犁地,种小麦。他牵着骡子,抽着旱烟袋,肩上背着犁,手中拿着皮鞭,行走在羊肠小道上。不停地喊着骡子,声音有些沙哑,嚓嚓声由远及近,来到麦地。他抿了一口水,开始犁地。在陡坡地里,他无数次犁边地,与骡子斗智斗勇。微风给他送来凉意,骡子渐渐理解父亲的苦衷,乖乖地犁地。黑土地散发着一屡屡清香,潮湿而松软,踩上去软绵绵的。脚底下凉爽而轻快,浑身铿锵有力。

我仔细端详着父亲犁过的大片土地。棱角分明,线条整齐,黑白相间。蜗牛在逃命;小草在呐喊;麦茬在哭泣;骡子在叹息;父亲在守望。骄阳烤晒,父亲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双腿在打颤。汗水流进他的嘴唇,品味苦涩的味道。他期待雨水浇灌干涸的土地,为它们增加养料,来年小麦更加旺盛。

隔一段时间,父亲开始种小麦。经过几次的修整,麦地土质松软,土壤丰富。父亲对整块儿地先规划,撒化肥和种子时分几块,脚步均匀,手指适中。一遍遍查看,开始犁地。顺着地形左右走动,黑沉沉的土地像一条条蛇在蠕动。父亲按着犁,上气不接下气的,挥洒着辛勤的汗水,精耕细作地经营着麦地。时而打骂骡子,时而自言自语,声音响彻空旷的原野。很快,地犁完了。取下犁,又要磨平,我牵着骡子,父亲踩着磨,一遍遍来回走动,身后像少女刚梳过的头发,油光可鉴,麦粒全埋在土壤里,等待它发芽,长出麦苗。

父亲的咳嗽声和哀叹声,在我心中时时回荡,震撼着我的心灵。改变命运的誓言随之升温,立志成才的信念油然而生。“吃尽苦中苦,争做人上人”深深地扎在我的心里,犁地父亲的画面永存在大脑深处,随之发酵,愚酿愚浓。它是雨中伞,火中水,阴天的太阳,给我力量,奋勇前行。

黑黝黝的麦地,增添我无限的遐想。犁地的父亲正是他生活的写照,他用泪水和汗水交织着苦乐相融的生活;用意志和毅力谱写生命的赞歌;用坚持和等待成就平凡而有意义的人生。麦地中的父亲,给我树立榜样,积累财富,品味人生。

脑海中又浮现出第二幅画:母亲锄小麦。阳春三月,麦苗破土而出。太阳烤晒,雨水滋润,微风吹拂,它们偷偷长大。在红花绿草的陪伴下,随风舞动。为了让麦苗茁壮成长,需要除草、捉虫。母亲背着喷雾器一遍遍行走在麦田中,左手拿着喷头,右手上下摇动。一股股农药如喷泉,魅力四射。杂草耷拉着脑袋,在太阳的暴晒下,枯萎。麦苗伸伸胳膊,蹬蹬腿。在广阔的原野上,与太阳抗争,与晚风赛跑,与雨水相依为命。母亲重复着动作,弯腰、蹲下去、除草,堆成小小的草垛,再抱出去,仍在地边,摆放均匀。风吹日晒,干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母亲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麦苗把握时节,快活成长,个儿一天比一天高,长出叶子,结满谷穗。母亲不时地守望,抽掉杂物,抚摸细小低矮的麦苗,期待快快长大。特别是大风刮过,母亲把睡倒的麦苗一个个扶起来,扎上绳子,靠在强壮的麦苗上,让它们和睦团结,一起成长。母亲唠叨着风刮的不是时候,风太残忍、无情。

令我心痛的是第三幅画:爷爷割小麦。爷爷无数次守望麦苗。他拖着沉重的脚步,不停地奔波在田间地头,捋一捋麦苗,搓一搓麦粒,割一割杂草,修一修地边。太阳为他作伴,照耀着他黑黝黝的皮肤,一层一层地做美容,直到露出洁白、红血丝,像蛇蜕皮,经历无数次苦战。

俗话说:“七月忙,绣女请下床。”“虎口夺粮”,这正是爷爷的真实写照。他每天起早贪黑,观察天气变化,制定抢收计划。每晚给全家人磨好镰,装好水和馍;给骡子整理好鞍子,喂饱,增加养料。第二天,天不亮,爷爷赶着骡子去割小麦。山路陡峭,爷爷气喘吁吁,抓着骡子的尾巴,快速前行,一刻也不休息。雾气和露水淋湿着他,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浑身好像水中淘过。爷爷一只手紧握镰巴,另一只手不停地揽小麦。身后躺着一摊一摊小麦,他比收割机还要快。

等我上地时,爷爷已经割完大半个地。他站着端起罐子,快速喝完汤,拿着馍馍边割边吃。我让他休息吃早餐,他说:“早上天气凉,多割些,太阳出来,就割不动了。”他吩咐我捆麦笼,我细心地呵护着麦粒,一笼笼麦站起来,立在麦地中,爷爷夸我真能干。他看着割完的麦地,欣慰地笑了。

爷爷抬头望望风吹的麦浪,他信心十足,割麦的速度更快。他戴着草帽,腰间插着白手绢,在麦地中笑眯眯地挥舞着镰刀,细心地呵护着小孙女,用麦笼给她遮风挡雨,用衣服给她驱寒问暖。内心的坚强化作勤劳的汗水,心中的期待是他前行的动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麦浪给他注入安心汤,给他精神动力。

风吹麦浪,牵动着我的情思。回味着一幅幅温馨的画面,爷爷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时时浮现,思念爷爷的心更加疼痛。自责、懊悔、悲伤打成结,越拧越紧,形成一股强大的阻力,承受着心灵的煎熬。

我站在山上,沐浴着和煦的阳光,享受着晚风的.吹拂,回忆着麦田的故事,泪眼朦胧。不停地念叨着:麦地就要消失了,再也看不到父亲和骡子,母亲和麦苗,爷爷和麦粒了。

回望麦地散文 篇3

心思,吐绿了那一片片生机的麦地。

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梦呓之中的景象。

在我生命的琴声里,激动万分,

——我和奶奶走进了那片飘香的麦地。

有多少的因为和所以,全都变成了那摇曳多姿的景色,在一片片的麦地里,仿佛中,让我和奶奶一起读到了汗水所给予的那一份饱满与芬芳,还有激情燃烧的诗句。

是的,泥土和风雨的气味旋成了一缕缕的麦浪,让那一株株的麦苗精神振奋,就如同那孩儿一样伸出了那一双双温柔小手似的,真切地抚摸着我的问候,在奶奶那含笑的大眼里,虔诚和丰盈了许多苦和累所温柔的歌谣.

人生的无悔无怨顿足了许多风流,捧着春天的阳光,和栩栩的麦苗细语交心,以一种原始和现代的呢喃,抒情了最繁忙最令人刻骨的劳作过程,在土地的一个个立体形象里,兑现和充满了时代的浩歌,和一个个农耕翻天覆地的伟大创举与奇迹。

多少次的曾经,贫瘠了昨天的饥饿。

多少次的如果,在共同的梦境里丰厚。

被算计的日子,搁浅成了土地的诺言,和那些充满激情的不仅仅是为了温饱的爱。

我,带着天真的问答,轻盈盈了奶奶的言行,被定格了的镜头,流彩着一个生活的命题,饱满了共同的追求与愿望。

美妙的景象里,走来了五颜六色。

是啊,拥着麦浪磨砺了那一把银镰……

回望麦地散文 篇4

冬日里很温情的天,视野开阔的岭上,紧邻路边的麦地里,母女二人在锄地。

女孩十七八岁的样子,时尚的黄色小棉袄、黑色紧身裤、款式新颖的黄色运动鞋,长发在脑后梳一马尾,散发着无尽的青春和活力。母亲也就四十多岁,暗红的大棉袄,一双自做的海绵靴,短发,握锄头的手粗糙而灵活。

温暖的太阳,开阔的视野,蓝天白云下,母女二人点缀了墨绿的麦地,仿佛是绿林中的两朵花。黄色的含苞欲放、鲜艳娇美,暗红色的稳重成熟,开放的恰到好处。两朵花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黄色的顽皮可爱,不时让手中的锄头停下来,悠闲地望望天上的白云,逗逗在麦地里稍作停留的黑白相间的鸟儿,再和暗红色的花儿说说话。暗红色的花儿就那么弯着腰,拿着锄头,一下一下地锄,接话时也很少直起腰停下锄头。

忽然明白,只有在母亲那里,才能开成一朵闲散的花。女儿的闲散需要母亲的辛劳和包容,需要母亲无原则的腻宠和疼爱。

冬日麦地里的母女,一个闲散,一个忙绿,那么和谐,各自开花。此刻,她们的心里,满满的,应该全是幸福。

回望麦地散文 篇5

春末夏初麦野的气息,富于一种渐趋成熟的诱人的香味儿。

你看,在微微南风的吹拂下,麦叶儿黄了,麦秆儿黄了,麦穗儿黄了,哪一种诱人的香味儿便是从那一垄一垄密密层层密密生生的麦地里发散出来的。

已是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一个十来岁的背着书包走在放学路上的少年,渐渐的,靠近那一垄一垄的麦地了,那个少年的脸上,显现出的是一种渴望一种新奇一种欣喜的神情。

沿着那两垄麦地已经是很难落脚的墒沟,这个十来岁的背着书包的少年,睁大了眼睛,弯下了身子,一步一步地迈向了麦田的深处,那已经泛起了金黄的满野的麦子,渐渐地淹没了他小小的身躯了。

不知道,那麦地的深处,有着什么样的让他渴望让他惊奇让他欣喜的事物。

也许是寻几棵荞荞儿,它是生于麦地的空隙处,沿着细细高高的麦秆儿向上伸延着的绿色的茎蔓,茎蔓上长出的是狭狭长长一荚一荚颗圆粒饱的荞荞儿的果实;一荚一荚地摘下来,放在锅里,用盐一煮,那是连青蚕豆白玉豌都比不上的充满了香味充满了野味的美食。

也许是找一窝“麦黄草枯”的鸟蛋,那一种老师叫做布谷叫做杜鹃叫做子规的鸟儿,妈妈却说成是“麦黄草枯”、“蓝大褂子”、“白大褂子”的。一次次上学放学的路上,总会看到它从高远高远的蓝天落下这金黄金黄的麦地,或是从这金黄金黄的麦地飞向高远高远的蓝天。已是鸟儿孵雏的时候了,这个十来岁的背着书包的少年,是想探究这一种黑灰色的小小巧巧的鸟儿生下来的鸟蛋,比起麻雀比起燕子比起画眉比起黄鹂,该有着什么样的区别?

也许什么都不想找寻什么都不用找寻,他就想一个人在这麦地的深处静静地坐着,用书包作垫,用小小的手故作老练地托起嫩嫩的腮帮,深深地吸吮这麦地深处半是泥土味半是庄稼味的气息,细细地倾听这近处远处或是虫啾或是蛙鸣或是鸟鸣……

也许,这麦地深处的世界,才是真正属于他的小小身躯与小小心灵的世界。

走进麦地深处的少年呵!已经穿越了五十多年夏雨春风的我,还能走得进这原本属于你这个年龄的这一方世界吗?

回望麦地散文 篇6

荞麦是一种晚种晚收、耐旱易活的农作物。荞麦全身都是宝,皮可以装枕头,枕上舒服泻火,荞面可以做成圪团、面条,吃起来口感好,爽滑精道,荞麦秆加工成碎秸可以喂猪。

荞麦开的碎白花,秆子是红色的,长不高,秋天庄稼成熟的时候,荞麦地里红通通的一片,成熟的籽粒像杨桃的形状,有棱角,籽粒又黑又小,风一吹,远远望去,像红色的波浪。

成熟的荞麦不能用镰刀收割,只能用手拔,因为长得矮,成熟后的茎秆水分逐渐流失,需要戴上厚厚的布手套拔,否则就会蹭破肉皮。

我见到过三种蛐蛐儿,一种是夏天晚上不睡觉的,小巧可爱,装在小竹筐里;另一种是绿草丛中的蛐蛐儿,叫得很响,浑身浅绿色,它有个土名叫“簸簸箕”,会飞,翅膀似绿纱,很漂亮。最后一种就是呆在荞麦地里的胖蛐蛐儿,肉乎乎圆滚滚的身体,肤色是灰白色的,浑身净黑刺,还有黑色的斑点,叫得很响亮,但是没有看到飞起来过。

我不喜欢这种蛐蛐儿,长得丑陋,看了非常不舒服,就像蜘蛛、蜈蚣、臭骚秃、喇咕、蟑螂一样的感觉,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尤其是秋天拔荞麦的时候,正在伸手准备抓住一绺荞麦杆使劲时,突然看到这个丑东西在眼前蠕动着,往往“啊”地大叫一声,从地上蹦起来,逃得远远的,惊慌失措,心跳加快,幸亏戴着手套,否则就挨住手了。有时候,胖蛐蛐儿会知趣地逃之夭夭;有时候,它偏偏装聋作哑,无视我的存在和喊声,依然蜷缩在原地一动不动,这时候的我心里由厌恶生发而出的恐惧刹时转化为恼羞成怒,捡起土坷垃或石头恶狠狠地接连不断地砸向可恶的胖蛐蛐儿,在我猛烈的攻击下,它一边委屈地吱吱抗议着,一边挪动着肥嘟嘟的身体不情愿地离开了它的领地,我带着解恨的心理蹲下身子继续拔荞麦,继续侦察而行。

少年时代的我非常不愿意去地里干活,因为危险无处不在,锄地时,正在聚精会神地瞅着禾苗中的杂草消灭干净没有,突然听到微小的东西爬行的声音,下意识回头一看,一只喇咕正在葡匐前进,黑色的正方形脑袋,身体像火车,一节一节的黑皮车厢扭动着,好丑的庞然大物。其实它最多三寸长,只是从我身边路过而已,并不会伤害我,也不会对我这个‘巨人’构成一点威胁,我照样大惊,跺着脚跑开,就像看见炸弹一样,只至它不见踪影,我还是惊魂未定,久久不敢继续蹲下来干活,心里又气又恨,气得是自己为什么这么胆小,被个小动物吓成这样,恨得是这个丑陋的家伙为什么偏偏出现在我的视线之内,扰乱我干活。割麦子时,老有臭骚秃躲在麦秆旁;拔猪菜时,一窝窝的蜘蛛藏在灰菜下,被惊动后,大大小小窜出一群来,有时蛇在茅草丛中蠢蠢欲动。

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相比姐姐们遇到的情况,我这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我曾亲眼看见,三姐有一次刚从地里干完活兴冲冲地回到家,正准备洗手吃饭,突然像被针扎住似的在地上跳个不停,边喊“妈呀”边用手死死地摁住腿上,把全家人吓坏了,一会安静下来,拿开手一看,裤子上被摁过的地方一片血,紧接着从裤筒里‘啪嗒’掉下来一个血肉模糊的东西,仔细一看是一只死蜥蜴,我们叫它蛇屎子,因为它长得和蛇一样的头,身上有和蛇一样的花纹,尾巴却和壁虎的一样,当然它没有毒,只有三四寸长。

二姐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二姐经常去割草,带着镰刀和麻绳,她干活很利索,一会就能割好几堆,最后把几堆草抱着合在一起,整整齐齐地放在铺平的两股麻绳上,捆得紧紧的背回院子里,放下,解开绳子,把草摊开,突然从草里钻出一条小蛇来,赶紧用镰刀劈死,把头踩个稀巴烂,再把身子跺成几截,据说这样它就不会复活了,最后用锹头端着倒进猪圈的猪粪池子里。以后二姐引以为戒,每次割完草捆绑时,就认真地抖抖翻翻,再捆好背上。

屋外的房檐下缝隙中住了蜘蛛,一到晚上就爬了出来,吐丝结网。父亲和哥哥看到后,用棍子扒拉下来踩死了事。有年老成精的,很狡猾,非得用柴草烧,才溜得很快。

蜈蚣常常在库房活动,墙上地下到处乱窜,我们叫它“毛秃撒”,浑身净是细毛腿,跑得飞快,脱下鞋用鞋底瞅准了一拍,拍了一堆毛毛腿,粘在鞋底子上。有时候,晚上开着门窗,毛秃撒会爬到家里,夜深人静,睡得正香时,它就爬到我的身上,继而又爬到脸上,睡梦中感觉有东西在脸上,随手捉住狠狠地摔到地上,继续睡。早上起来,发现一个死去的毛秃撒在地上,觉得怪有趣的。

秋天是农作物的天下,每垛农作物的下面也是老鼠的天下,有的老鼠是场面旁边的老住户,有的老鼠是随着农作物被车拉着迁移过来的外来户。

老鼠也一样,本地户们尽可以吃得肚子溜圆,毛皮鲜亮,偶尔还在洞口看看风景,晒晒太阳;外地户们一个个尖嘴猴腮、毛皮黯淡,躲在麦垛下,如惊弓之鸟惴惴不安,当我们准备碾场时,把麦垛子挨个挑开,铺平在场面上,外来户们一下失去了容身之处,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机灵地钻进旁边未挑的垛子底下,傻的钻到铺开的作物下苟且逃生,最笨的是跑到场面外,飞快地随便找个洞钻进去。往往一场碾完后,翻场时会发现有被碾压死的老鼠,不知道是钻进去的还是被撵出来无处容身的,总之肯定不会是那些钻到未挑开的垛子里的。

呜呼哀哉,可怜的老鼠!可爱的小壁虎!可恶的胖蛐蛐儿!

荞麦杆做枕头好不好

荞麦杆做枕头,没听说过,一般都用荞麦壳,荞麦壳多做枕头,据介绍,荞麦壳对人体具有明目的疗效,而且荞麦壳在枕头里慢慢地挪动,能起到按摩的作用,缓解颈部疲劳。荞麦枕可算是最传统的枕头。它的优点是枕芯软硬适中,弹性适度,适合各种人群和年龄使用,且冬夏皆宜。据中国枕头网介绍,市场上的荞麦枕头虽然不少,但是顾客们往往不知道,实际上荞麦壳枕质量差别很大,市场上大部分荞麦枕头实际上用的是荞麦皮填充,而不是荞麦壳,这样虽然经济,可是透气性就差很多,荞麦壳用内蒙一种三角形出口级的才最好,干净卫生,不容易碎而且透气最好。

好的出口级别荞麦壳,具有防潮透气冬暖夏凉的特征,适合于一年四季使用,是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的传统绿色保健枕头,特别适合于儿童,学生,脑力工作者,失眠患者和中老年患者 提供荞麦枕头,荞麦枕头是采用天然荞麦壳,要严格筛洗和灭菌处理后精制而成,具有防潮透气冬暖夏凉的特征,适合于一年四季使用,是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的传统绿色保健枕头,特别适合于儿童,学生,脑力工作者,失眠患者和中老年患者。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花卉屋 » 荞麦杆(荞麦杆灰有哪些用途)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专业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runsly@qq.com

工作时间:8:30-18:0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