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金圣叹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金圣叹的一生简介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金圣叹是个什么样的人?金圣叹生平简介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人士,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批评家,可能不少朋友听说金圣叹就是从他批评《水浒传》、《西厢记》等作品中知晓的。从人物性格来看,金圣叹为人孤高,狂放不羁,当然批评家一般也都不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然也做不了这样的事。而金圣叹在古代小说批评领域地位几乎是最高的那一等,他点评的细致程度前所未有。这次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金圣叹这个人物,看看他的生平如何。
一、天下怪才金圣叹的悲哀
文学大家李国文先生写过一本《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道尽文人的各种“非正常死亡”,有内因也有外因,也道出文人的某些悲哀。
然而古代文人之死,最悲惨的莫过被统治者认为触犯了大忌,定罪腰斩砍头,让你永远闭上嘴,让你永远不能著书论说,严重者还要连累亲属,遭到鞭笞,定罪流放,籍没家产。
金圣叹,苏州吴县人,原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为金人瑞,字圣叹,其意: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
看来,这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一大奇才,真正有名气的文人,当他深知触犯了大清法律,被定罪杀头,妻儿也要被遣送发配到东北地区那个叫宁古塔的地方为奴时,这个倔强的金圣叹感慨地自问:“砍头是人生最痛苦的事,籍没是人世最悲惨的事,想想我金圣叹一生,这两件大事都让我摊上了,是不是有点太离奇了?”
性格是人生,金圣叹可以说是大智慧大聪明大学问之人,个中道德他焉能不知道?他是政治的牺牲品,是权力的牺牲品,与其说他在感叹,他在哀惋自己的不幸遭遇与悲哀的命运,还不如说他是在控诉这个时代。
二、开西城,西子来矣
金圣叹生于明末,童年比较贫困,九岁入私塾读书,学习刻苦,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没有资本,更没有资格“拼爹”,只能发奋读书。
但金圣叹读着读着,“走火入魔”了,偏离了“正轨”,喜欢上《西厢记》、《水浒传》,当时这两本书归入“诲霪诲盗”不正经之类,而金圣叹非要看看不正经到什么地步,讲了什么歪理邪说,还加了点评。
参与科举考试,他不走寻常路,比如岁试时,考题是《西子来矣》,其本意是以美人西施曲线救国之事来行文,而金圣叹写了一篇妙文:
“开东城,西子不来;开南城,西子不来;开北城,西子不来;开西城,西子来矣。吾乃喜见此美人矣!”
多么有趣的试卷,考官看了批复:秀才去矣!秀才去矣!
正因为金圣叹“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以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辄被黜,复更名入泮,如是者数矣”,而没能通过科举登上仕途,却等来明王朝灭亡。
到了清朝初朝,金圣叹已经江南一带负有盛名的才子,放荡不羁,他的才华与学识不是那些整日为应付八股文考试,借以中举走向仕途的“死学问”可比,而是真真切切地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或许也正是有真学问,真识见,令金圣叹笑傲不群,放诞不拘,不守礼教,不装模作样,不假清高。
金圣叹给学生讲经史的时候,出口连珠,内容遍涉经史百家,随口拈来,还旁及稗官野史,佛道典籍,无所不能,并且评论文学诗词,颇有见地,读书更是喜欢随手批注,也让坊间书商来翻刻他批注过的书籍来发财,形成了“金圣叹热”,读书人以收藏金圣叹批点的“才子书”为荣,可见当时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卷入哭庙案中的金圣叹
也正因为他放荡不羁,让他摊上事了。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顺治帝去世了,遗诏传到江苏后,按照满清礼制,属于苏州府的大小臣僚都要云集到府治苏州,设奠祭吊大行皇帝。
吴县是苏州下属的一个县,该县知县叫任惟初,其人凶暴贪婪,对待黎民苛刻心狠,比如有拖欠钱粮赋税的农民,不问青红,一律下令用浸在粪池里的毛竹片抽打,受刑之后的人,无法站立,疼痛不止,老百姓对他又恨又怕,在老百姓心目中没有好印象。
吴县的秀才们深知老百姓被其酷刑虐待所苦,人人愤愤不平,很想找个机会向任惟初的上级、江苏巡抚朱国治反映情况,状告他的不法行为。
于是,就借这次机会,向巡抚反映问题,希望能够管管这个坏官,为老百姓出口恶心。
一百余秀才就相约聚到文庙,正议论此事,周边老百姓闻讯,很快人数上千,群情激昂,大家高呼驱逐任惟初的口号,开始了游行。
自古官官相护,上下勾结,并且这个任惟初很会孝敬顶头上司朱国治,所以彼此狼狈为奸,串通一气,怎么能让这些秀才生事。
朱国治不能拔出萝卜带出泥,牵连上自己,唯恐这些告状的秀才们把事情弄大,便把属于民事的小事上升到政治问题,以惊了大行皇帝灵位的罪名把为首的几个抓了起来。
秀才感到冤枉,第二天又组织起来,聚集到文庙喊冤诉理。
官府出动人手,又抓了十余个人,连同头一天抓的,一块押到江宁大牢中,严加审讯。
在审讯的过程中有人供出了这“哭庙喊冤”的主谋是名满江南的大文豪金圣叹。
这下更令官府有了充足的理由,把金圣叹下入大狱,前后又牵连了一些人,把重要的人犯定了一个“扰乱官府接遗诏”的大不敬罪名,判了死刑斩首,籍没家产,家属发配。
金圣叹也没有了圣明可叹,反而一切释怀了,临刑前,他的儿子到死囚狱中来送别。
金圣叹若无其事地谈笑自如,望着悲悲切切,哽咽流泪的儿子说:“小子,我有一个对子,不妨来考考你,看你如何对得。上联‘莲子心中苦’,下联你来对。”
这是一个谐音联,莲同怜,莲子就是怜子,蕴含了他一片爱子之心,而心中的痛苦,更与何人说?
他的儿子听了,早已经泣不成声,泪流满面。
金圣叹望着儿子反而笑了:“我说傻儿子,这有什么值得伤心得呢?还是让我教教你如何对对子吧。这下联应该是‘梨儿腹中酸’!”
梨是离,同样谐音字,梨儿也就是与儿诀别了,内心有着无尽的酸楚。
如此凄凉惨痛的场景,如此悲恸之极的心情,恐怕也只有金圣叹这种胸襟与才华,方能在生死离别之际,坦然又不失诙谐,敏捷又不乏机智,既表达了自己心灵深处的痛苦与情愫,又决绝看淡了一切。
四、最后调侃,大有胡桃滋味
金圣叹知道自己必死,便写了一封信,托狱卒转交给家人,这个龌龊的狱卒反而交给了管牢狱的头目。
本来大家以为,这个金圣叹会为自己鸣不平,诉说蒙受的莫须有罪名,为自己辨解冤屈,或者痛骂世道,诽谤官府,便打开严肃认真地查看内容。
谁知一看内容,令人几近哭笑不得,但见上面写着:“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得传,我无遗憾矣!”
这似乎也是对官僚与王法最大的讽刺。
一生嬉笑怒骂来表达自己非同寻常思想的金圣叹,分明预见到狱卒会把这封信交给上司,认真翻阅检查一个死囚的信件,从中找到罪名,便设计了一个富有调侃意味的内容,把这些人草菅人命的执政者“当儿”,开了一个金圣叹式的玩笑。
都说金圣叹一生行为放诞,举止言谈常常出人意料,十足一个人间另类,在临刑受死之前还能不失幽默地向权力,向那些给老百姓施以霪威的官僚了,以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讽刺,品尝一番遭受戏弄的滋味,如此洒脱,不由令后人对金圣叹的命运欷歔不已。
不知不觉中,窗外的雪停了,温一壶老酒,不由思味:在这个处处装正经的年代,金圣叹告诉我们,真正的人生不需要正经。
作者:陈二虎
身为清代文学批评家的金圣叹,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他生不逢时,明清易代之后,来到中国历史上最专制的年代;
他才高八斗,曾言“以我之才入学如取芥耳”,但却拒绝科举禁锢,走了另外一条路;
他离经叛道,甚至主张官逼民反,自评“六大才子书”,可不被时代所容,最终被杀。
1661年的秋天,一代才子金圣叹死于南京三山街,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文人就此陨落。
金圣叹
今人了解金圣叹,多是通过金氏《水浒传》点评,但金圣叹的真实人生远比文学作品更加传奇。
1.扶乩降灵,文士信服
金圣叹最早进入大众视野,不是通过为人熟知的文学批评,而是通过扶乩。
扶乩之法,古已有之,这是一种传统占卜方式,演变到明末时期,扶乩逐渐成为江南文人中的一种风尚。但不同于一般的巫婆神汉,金圣叹将自己的文学才能运用到扶乩中,借灵异之法,将自己的独特思想与文学才华充分展现,从而创作出华美辞章。
金圣叹20岁开始扶乩,数年之后成功进入主流文化圈,士大夫将其尊称为“泐公”或“泐师”,与金圣叹交往的多是当代名人,如叶绍袁,钱谦益等人。
钱谦益怕冷,所以穿了很多衣服
1634年,26岁的金圣叹为叶绍袁扶乩,他从古籍中吸取知识,虚构出“无叶堂”,认为这是早逝女子阴间集会之处。之后他托称亡女叶小鸾上身,创作出精彩文章,并与叶绍袁进行对话,缓解了他的思女之情。
据后人考证,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的的时候,参考了金圣叹笔下的叶小鸾。
但最让人惊讶的是金圣叹对时局的看法,明末之时天下大乱,叶绍袁不解李自成与满洲人谁才是最大威胁。金圣叹表示:“流贼必不渡江,苏州兵火,十年之后,必不能免。”11年后的叶绍袁躺在病床上,想起金圣叹的预言,心惊不已。
叶绍袁
两年后,他为钱谦益扶乩降神,后者乃是江南文坛执牛耳者。要获得此等大家的认可,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金圣叹宣称自己是天台泐法师,看似疯疯癫癫,口中则念念有词,把自己对于时局的判断全部写下来,令钱谦益深感意外。
在之后的岁月中,钱谦益深信金圣叹乃是东晋高僧东林慧远转世。
2.离经叛道,六才子书
扶乩之法只是金圣叹的一种包装手段,他更大的兴趣在于文学批评。金圣叹对自己的才情极度自负,表示“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才,只我一人独沉屈”,于是立志将各书种籍点评一番,但是最终只完成了《水浒传》与《西厢记》的点评。
明清时期,小说只是一种不入流的文学作品,无法与圣人书相提并论,更不会有人专门进行研究。金圣叹则不然,他将《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与《庄子》、《离骚》、《史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在金圣叹之前,文人在评点古籍时也就是画个圈,加几句简单的评语。但金圣叹的批点绵密细致,深入至一字一句,不足之处甚至提笔修改,颇有喧宾夺主之感。
他不满《水浒传》后半部招安的情节,于是将《水浒传》腰斩,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创作出更加畅销的70回版本。
《水浒传》宣扬农民起义,在当时文人看来这是大逆不道之事,甚至诅咒施耐庵三代聋哑。但金圣叹对此颇为推崇,宣扬农民起义的合理性。
他也不是全盘接受,有着自己的看法,对梁山首领宋江非常不满,将其放在“下下层”,认为“宋江是纯用术数去笼络人”,“时迁、宋江是一类人”。
中国的文学批评,自金圣叹开始走向辉煌,在题材和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
3.精通八股,鄙视科举
金圣叹自幼学佛,又精通道家思想,对儒家经典也颇有研究。因此金圣叹既有佛道家的自由精神,又对儒家的的入世精神表示赞赏。
他的名字也是受《论语》的影响,孔门弟子中曾点向往自由,无意做官,其清高的品格受到孔子的赞叹,“圣叹”二字便是如此而来。
金圣叹学富五车,也渴望求取功名成就大业,曾说“以我之才入学如取芥耳”。早在明末时期,金圣叹就参加过考试,但他把考试当成了一种游戏,“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于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
某一次金圣叹参加乡试,题目是“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这是标准的八股文,枯燥无味。但他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道:黄金万两、有美一人,夫子动心乎?然后写了39个“动”字,刚好把试卷填满,因为孟子说过“四十不动心”,在40岁之前都会动心。
如此玩世不恭,将科举看做儿戏,金圣叹的应试结果可想而知。但是多次失败之后,金圣叹还是取得了秀才。经过八股文的折磨,金圣叹再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爱好,去参加千篇一律的科举,之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于文学批评中。
4.哭庙风波,圣叹殒命
金圣叹37岁的时候,大明灭亡,满洲人入主中原,思想专制由此发展到历史顶峰。文人在高压政策下沉默不语,即使面对社会黑暗也无法发声,金圣叹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金圣叹书法
1660年,吴县县令任维初上任,为了追缴政府欠下的税款,一方面他向老百姓强征赋税,许多家庭因此破产;另一方面他将官仓中的粮米进行盗卖,中饱私囊。数月之间,吴县百姓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吴县的读书人自发组织哭庙,表达内心的不满。
苏州地区经济繁荣,儒学发达,自明代以来逐渐形成“哭庙”的风俗。所谓哭庙,便是民间人士对政府进行监察,每当官府出现恶行之时,文人自发聚集在孔庙,向孔圣人进行哭诉。除此之外,还会写文章向上级部门反映。
在长期的演变中,官府与文人士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官府既可以笼络读书人,也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双方都愿意通过这样一种温和的方式达成共识。
但山川变色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满清入主
金圣叹也知道这一点,可作为苏州地区的风云人物,他不会看着官府欺压百姓。金圣叹在哭庙的第二天写了一篇名为《十弗见》的文章,向政府进行控诉,内容节选如下:
“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员为吴充任维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公然破千百年来之规矩,置圣朝仁政于不顾,潜赴常平乏,伙同部曹吴之行,鼠窝狗盗,偷卖公粮。罪行发指,民情沸腾。读书之人,食国家之廪气,当以四维八德为仪范。不料竟出衣冠禽兽,如任维初之辈,生员愧色,宗师无光,遂往文庙以哭之……”。
部分语句或许激烈,可基本都是实话,即使百年之后,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金圣叹忧国爱民的情怀。但是满清王朝不会接受这种温和的参政方式,他们不喜欢任何监督,尤其是读书人监督,了解到这一点,也就不难解释金圣叹的死因了。
正当此时,郑成功与张煌言在沿海地区发动战争反抗满清,满清政府决定大开杀戒,从文人入手,彻底上消灭江南人的反清思想。在这种背景下,金圣叹必死无疑。
不久,满清政府指示朱国治逮捕参与“哭庙案”的人,金圣叹定为主犯,罪名是“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
一个黑暗的年代,终究无法容忍这样的天才。
金圣叹
1661年,在瑟瑟秋风中,大才子金圣叹在南京结束了一生,享年54岁。他的脑袋跌落刑场之后,耳朵内掉出两个纸团,写着“好”“疼”二字,即使死亡,金圣叹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满清王朝的屠刀起到了作用,金圣叹之后,读书人一个比一个听话,没有个性,不敢批判,逐渐成为了统治者最喜欢的样子。
金圣叹什么都懂,但不想沉默无语
他也没做错什么,除了发出声音。
金圣叹有哪些作品_金圣叹的作品风格
金圣叹(1608.4.17—1661.8.7)名采,字若采。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那金圣叹的作品是什么,金圣叹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下面是我为你搜集金圣叹的作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金圣叹的作品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最出色的文学评论学者,因为目睹自己朝代的灭亡,眼见外族人的铁蹄践踏华夏土地,金圣叹决心告别世俗,归隐山林;金圣叹的性格执拗、孤僻,为人狂放不羁,总是会在醉酒之后,当空吟诗作赋,因为对世俗没有太多的眷恋,名声对其而言也是飘飘然,所以很多作品都没有整理,所以金圣叹作品并没有完整的记录,这也是因为其孤傲的性格以及淡泊名利的品质所致。
金圣叹作品并不是由本人所作,金圣叹因为哭文案被斩头之后,很多文人雅士前去悼念,其堂兄将其生平的著作进行整理,收编成完整的作品;因为不是本人亲为,所以收编的作品只是金圣叹的个别所作,并不是完整的记录;《唱经堂才子书》就是堂兄整理的金圣叹生平所作,虽然不是完整的记录,但是阅读书文,确实可以感受到金圣叹深知民族大义的气节。
金圣叹作品中含有其对当时热门作品的评论,作为一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十几部文学进行评论,其中《水浒传》和《西厢记》的评论更是让后人拍案叫绝,作品中有很多关于两本书籍的评论记录,其中还有其他的书籍,虽然不是太详细,但是能够体会到金圣叹在文学评论领域方面的造诣;与很多文人雅士不同,金圣叹不愿步入仕途,决心归隐山林的他还是放不下世俗琐事,多次在文中表现出自己对外族统治的不满。
金圣叹怎么批水浒的
金圣叹自小喜欢读书,经常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其中《水浒传》就是他喜欢读的书本之一。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读书 兴趣 ,使得他对这些书印象颇深,甚至可以对其进行点评。金圣叹的一些重要成就是对许多文学作品进行了批判,其中就有《水浒传》。
《水浒传》中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比比皆是,所以连为人孤僻高冷、思想独立的金圣叹都对它有所点评。但是对于他批《水浒传》一事,人们对此也是有褒有贬。
有人认为金圣叹批水浒改变了水浒传原有的味道。因为他着重于细节的把握,有时候短短的几个字点石成金,颇具特色。但是有些地方的修改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与原文有所出入,不但不能体现出其中的味道,甚至还会成为别人的笑谈。
同时也有人认为,金圣叹批水浒不仅体现出了他的成就,还使水浒的部分内容更加亮眼,他将全书的内容、人物以及事件贯穿在一起,让人们读起来更加的有意思。金圣叹批水浒别有一番滋味,使内容更加的清晰,便于人们的阅读。
从金圣叹批水浒可以看出他对水浒的作者施耐庵,怀着一颗钦佩的心,在众多地方他都对施耐庵赞赏有加。同时金圣叹对水浒的评价也较为详细,每个人的特点都有所涉及。金圣叹批水浒让人读起来颇有韵味,可惜的是他对其中的中心思想评价不是很深,也就是说他忽视了一些内在的东西。
金圣叹简介
史书对金圣叹简介详细,金圣叹是明末清初人,见证了外族人的铁骑践踏华夏国土,虽然饱读诗书,但是金圣叹并不留恋人世间人人渴望的荣华富贵;生平喜欢写作吟诗的金圣叹多次冒犯当时的 政治 时事,所以被当地官府擒拿多时,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金圣叹化名金人瑞前往京城赶考,才华出众的金圣叹如愿获得第一名,原本有机会从此步入仕途的金圣叹决心归隐,当时满汉矛盾激化,金圣叹深知身为一个没有背景的汉人在满族人的统治下走进官场是多么的不易。
很多喜欢明清 历史 的朋友都会通过多种渠道查询金圣叹简介,个别书中记载,金圣叹化名金人瑞不仅仅是为了进京赶考,在明朝灭亡之后,决心归隐山林的金圣叹就已经开始 决定 化名金人瑞;但是金人瑞的出色才华确实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最终也是因为文学著作而被清朝官府击杀,但是其对文学著作的评论也开创了 文化 发展的新潮流;对《水浒传》的点评更是让后世称赞。
史书记载金圣叹简介比较杂乱,国仇家恨的人注定有很多 故事 ,像这样放荡不羁的有志之士看到自己的国家被外族人践踏,心中难免愤愤不平,所以金圣叹生平所作更多是一种辛酸苦楚无人问津的表达,清朝统治者对于金圣叹也是十分赏识,但是决心不为满族人效力的金圣叹还是没有选择荣华富贵。
猜你喜欢:
1. 金圣叹先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2. 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简介
3. 金圣叹先生传 阅读理解的答案
4. 《金圣叹先生传》阅读题的答案
金圣叹死前遗言是什么?
金圣叹死前遗言是“记住,花生米与豆腐干一起吃,能嚼出火腿的滋味。”还给儿子题一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上联的“莲”与“怜”同音,下联的“梨”与“离”同音。这副生死诀别对,一语双关。金圣叹(1608年—1661年)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都有评点。
金圣叹
金圣叹因冒犯清皇帝,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金圣叹,明末清初的一个穷秀才,中秀才还是明朝时的事。金圣叹为人孤高,率性而为,个人主义,以才子自居,狂放不羁,讥笑其他秀才庸俗愚拙。政治思想上他倾向保守,批评明末官府苛政,同情被欺压的百姓,甚至主张官逼民反,但认为王命和礼法终不可违,对盗匪大肆谴责。
金圣叹和金圣叹的一生简介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花卉屋 » 金圣叹(金圣叹的一生简介)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专业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